廖桂生:青年教師要融入團隊 明確目標 鍥而不舍
青年教師要融入團隊 明確目標 鍥而不舍
——訪長江學者廖桂生教授
青年教師首先要樹立遠大目標;二要堅持不懈,看準研究方向,腳踏實地,耐住寂寞,一點一滴做出自己的東西;三要參加到科研團隊中,確保有事可做;四要加強學術交流,學習別人,同時也讓同行認識你、認可你;最后要注重研究過程的完整性。
記者:從一名青年教師,到 “杰青”,再到“長江學者”,回顧您個人成長歷程,您認為自己這些年來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
廖桂生:總體來說,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創新型國家,對科技投入很大,對人才的重視前所未有。我是這個偉大時代的一名受益者。具體而言,我的個人成長主要得益于幾方面因素:
一是學校的長期培養和各級機關的長期扶持。在早些年,我工作剛起步階段取得了一點進步,學校就授予了我“優秀青年教師”稱號,后來又推薦我申報省級“三五人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這些榮譽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和支持。
二是得益于名師的長期栽培。我從讀博士開始一直跟隨保錚院士至今,長期以來,保老師對我精心指導,把我從一個數學出身從來沒有接觸過雷達的學生,慢慢引向雷達系統及雷達信號處理領域,費了很大的心血。
第三方面是電子工程研究所這個學術氛圍濃厚的研究團隊。在這樣的環境里,我不僅能夠接觸到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而且能夠進行較高水平的學術交流。
最后,是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選擇了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長期堅持不懈努力,取得了一點研究進展。
記者:結合您的經歷,對于今天學術道路剛剛起步或者還在摸索的青年教師有何建議?
廖桂生:我認為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首先要站穩講臺、上好課,大學教師上好課是首要的,是后續發展的前提。但是,如果不能在科學研究上有所建樹,也很難真正講好課。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今天僅就科學研究方面,談談我膚淺的看法。
我想作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首先要樹立遠大目標,心系國家,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強大的動力。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研究前沿,選擇一個重大科學問題或關鍵技術攻關作為自己長期穩定的研究方向。
其二,要堅持不懈,看準研究方向,不動搖,腳踏實地,耐住寂寞,一點一滴做出自己的東西。現在剛開始工作的青年教師,基本都具有博士學位,在博士生階段,與導師一起確定了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課題,這是形成今后穩定的研究方向的基礎。大的方向一般都很難再改變了,需要鞏固和明確的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研究前沿進一步凝煉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就我而言,從讀博士學位開始研究STAP,也就是空時自適應處理,至今20多年從未間斷。STAP是我國新一代雷達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被賦予新的研究內容。包括我在內,三名跟隨保老師的早期研究STAP技術的博士生,后來都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都是在研究STAP十余年甚至近20年之后才獲得的。所以,長期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是非常必要的。
其三,參加到科研團隊中,確保有事可做。如果能夠得到學術造詣深厚、經驗豐富的教授指導,可以少走彎路,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同時自己積極申請各類基金,尤其是國家基金,近年來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已經足夠支撐開展基礎性研究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逐步把課題做大做強,在同行中逐漸得到別人的認識與認可,壯大自己的人氣和“勢能”,為后面爭取國家更大更重要的課題打下基礎。
其四,加強學術交流,學習別人,同時也讓同行認識你、認可你。自己的科研成果得以成功應用當然是一種認可,同行尤其是國際同行的認可與評價同樣重要。在同行中,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樹立良好的形象。要積極參加重要的學術會議,年輕人還可以在會議上主動做些志愿工作,讓外單位同行或國際同行有機會認識你。更為重要的是,發表有重要創新價值的學術論文,這是最為深刻的學術交流。要盡可能在主流刊物上發表有自己創新工作的文章,不追求數量,一定要重視質量,只有高質量的論文才能引起同行的關注。
最后,注重研究過程的完整性,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成果鑒定、報獎與推廣,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記者:作為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就今天西電科研與教學團隊建設現狀,您有何思考或者建議?
廖桂生:這里我僅就科研團隊的發展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首先,科研團隊要起到火爐效應。所謂火爐效應,就是把煤球丟進熊熊燃燒的火爐里,很快就能燃燒。為此,整個團隊還是要進一步苦練內功,扎實做好現有的科研工作,做精做強做大,從深度、廣度和系統性方面做文章,提升我校研究成果的影響力。西電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在電子信息領域,尤其是軍事電子信息方面。分析我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單項技術多系統性少,配角多牽頭少,受制于人多自成體系少,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亟待提升。
其次,主動謀劃新的生長點,要敢于發揮引領作用。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給我校帶來機遇與挑戰。主動謀劃國家重大需求課題,組織項目建議,向上級匯報,敢做同行中的引領者。
再次,注重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加強申報成果獎的力度。我校研究課題數目不少,但是,重大項目偏少,這也是導致近十年來我校獲國家獎項少的原因之一,實在與西電科研實力不相稱。
最后,爭取有更多的西電教師進入國家層面各類專家組,取得話語權很重要。建議學校和有條件的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增大西電教師的影響力,不要等到上級要求推薦各類專家時才做這項工作。因為競爭實在是太激烈,臨時上報很難奏效。
從2006年以田捷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團隊首次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以來,我校最近4年連續每年都有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在教學方面也獲得了多個國家級教學團隊,成績可喜。在這樣好的基礎上,謀求更大的發展是自然的,也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受訪人小傳:
廖桂生,1963年6月生,1992年獲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現任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校內特聘教。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9年入選“長江學者”,同年所帶領的“雷達信號處理”科研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
來源:西電科大報 2012年1月14日 第五版